2月8日四部委發布《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》,將純電動乘用車、插電式混合動力(含增程式)乘用車、純電動專用車、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標準進行了調整。新的補貼標準為:2014年在2013年標準基礎上下降5%,2015年在2013年標準基礎上下降10%,從2014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。
新能源汽車叫好不叫座
“霧霾”成為2013年國民體會最深的一個詞,汽車尾氣作為元兇之一,被推到風口浪尖上。作為零排放、零污染的純電動汽車再度成為大熱。話題熱歸熱,但是銷量卻不盡人意,201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再創新高,以2198.41萬輛穩居第一,而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銷量僅為1.7萬輛,鳳毛麟角的銷量未能使各項政策補貼見到實處。
根據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,到2015年,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;到2020年,生產能力達200萬輛,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。這樣的增長速度及普及力度,就現在的銷量完成情況來看,可謂是任重道遠!再加之未來補貼政策的弱化,只期望新能源汽車“自求多!。
為什么新能源汽車叫好不叫座?原因歸結于新能源汽車的性能以及配套設施上。續航里程和充電設施成為車主買車必須考慮的問題。去年11月,有“汽車界蘋果”之稱的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,在北京的直營店正式開業。售價七八十萬、續航里程500公里,面對高昂的價格和超長的續航里程,如何解決買家的充電煩惱才是關鍵。盡管如此,另一豪車寶馬,有望通過寶馬i3電動車今年登陸中國市場。結果如何,靜觀其效。
市場是雙無形的手
依靠市場力量,而不是補貼。僅憑借政策補貼,不能解決根本問題。汽車本身的品質完善,不論從性能上還是價格上,取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至關重要。這其中,相關企業發揮很大的作用。
受到各種政策的影響,各車企在2013年底表現積極。12月,新能源汽車車企產量劇增,共生產了8376輛新能源汽車(純電動汽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),超過全年的一半。特別是純電動乘用車,當月生產6165輛,環比11月增長近4倍;同比2012年12月,增長99.5%。政策的大體明確,使車企加大了創新,通過市場的自身調節,掀起了一個小高潮。
全國大范圍的推廣新能源汽車,無論是真金白銀的政策、無形市場的調節,還是車企的自主創新,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有待我們一同見證。